前 言 廉政文化建设是拒腐防变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文物是文化遗产的精华和核心,是连接时空的纽带,它们连接起过去和现在,甚至还有未来。婺源博物馆珍藏的上万件馆藏文物中,有许多与历史上的先贤相关的文物,包括他们的随身物品、墓志铭、书画作品、自传、后人评述等,这些文物背后有着众多与廉勤文化有关的故事。如今,文物被解读出越来越多的内涵,并在启迪、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爱党爱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廉政文化建设,注重家风建设,县纪委县监委派出婺源博物馆纪检监察组协助推动婺源博物馆探索创新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方式,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资源,把馆藏历史文物与廉勤文化、家风文化等充分融合,通过宣传婺源历代历史名人勤政廉政、秉公执纪的廉政事迹与馆藏历史文物故事,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受到婺源传统文化力量,思想受到洗礼和熏陶,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近期,将在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系列婺源历史名人勤廉文化故事,对与故事中人物有关联的馆藏文物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在各大展厅进行陈展,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作用,努力为我县的廉政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生清廉的朱熹 婺源茶院朱氏第九世孙朱熹(1130—1200),是我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登第五十年,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四十日。”在这不算长的仕途生涯中,朱熹当官为民,仅劝农桑,救灾荒,关心民间疾苦,自己常常“豆饭藜羮”;而且为官清廉,兴利除弊,惩办豪强,曾为反对横征暴敛多次上疏直谏而“触怒龙颜”,体现了其祟高的气节操守。 极力推行“荒政” 南宋淳熙八年盛夏,邻近京城的浙东七州四十余县,天久不雨,水源枯竭,农田龟裂,大旱造成了严重饥荒。 是年八月,刚从知南康军任满不久的朱熹,移官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他在上状辞免新职不许的情况下,故等待十一月入奏延和殿,“上条陈七”,对孝宗临朝二十年间灾害连续不断,“水旱盗贼略无宁岁”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事毕,遂昼夜兼程奔赴浙东救灾。是时,朱熹“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其轻车简从的目的,就是为了“访民隐”,并因此“至废寝食”。 朱熹到任后,为解饥民异常困苦、危急之处境,他“极力讲求荒政”,迅即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一是“初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其至,客舟米已辐较。”通过采用这种减免税收的办法,招引各地粮商来灾区做粮食生意。二是四处察灾情,访民隐,“视事各郡,对有不伏赈粜、不恤荒者者,皆按劾之。”在乡间,朱熹了解到“饥饿之民,赢困瘦瘠,宛转道路,呼号之声,不可忍闻,其不免于死者已不可胜计”的民生实情,因而对“德业日坠,纲纪日坏,邪侫充塞,货赂公行,兵怨民愁,盗贼间作,灾异数见,饥馑荐臻,群小相挺”的时弊十分感慨,对敲剥百姓的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为之,朱熹在巡视各州县赈灾活动途中,每遇贪赃枉法或救灾不力的官吏和奸豪,便立即上疏弹劾。他先后奏劾了绍兴兵马都监贾佑之不抄札如实上报饥民,使二十万饥民多得不到救济粮,造成道有饿殍,弃儿哭声震野;奏劾了以“伴和糠泥”补偷盗赈济灾民官米的绍兴府差指使密克勤,认为“情理重害,不可容恕”,应该“疾速根勘监追所盗米斛,送纳入宫,庶副赈济。”对“衢州守臣李峄不留意荒政,监户部赡军酒库张大声、龙游县丞孙孜检放旱伤不实,县尉朱相不伏赈粜……,皆按劾其罪,由是所部肃然。”所到之处,深得民心。 奏劾唐仲友 南宋淳熙九年七月中旬,朱熹巡至台州境内,见台州灾情甚重,饿殍遍野,民不聊生,饥民纷纷背井离乡去乞食,满目是一派悲凉荒败的情景。经过密切体访,朱熹查明,这是由于原台州知府、时已宣布升迁江西提刑的唐仲友,因在荒年违法促限催税而造成的。 于是,朱熹对唐仲友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全面调查。 民怨沸腾的百姓纷纷前来告状,所列举的罪状有:一是促限催税,违法扰民;二是贪污官钱,偷益公物;三是贪赃枉法,敲诈勒索;四是培植爪牙,为非作歹;五是纵容亲属,败坏政事;六是仗势经商,欺行霸市;七是蓄养亡命,伪造纸币;八是嫖宿娼妓,通同受贿。面对五毒俱全的唐仲友,朱熹认为,不但要罢其官职,而且应逮捕入狱依法惩治之。为此,朱熹于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先后六次给孝宗帝上奏状,按劾唐仲友,要求严惩这样的贪官污吏。由于朱熹的一再奏劾,且所列奏状有理有据,不得已,朝廷只得罢去了唐仲友江西提刑的新任。 在奏劾唐仲友的过程中,因为当朝宰相王淮既是唐仲友的婺州同乡,又是他的姻亲,所以王淮等一批权贵竭力包庇唐仲友,“匿不以闻”。王淮曾施调虎离山之计,提升朱熹为直徽猷阁;这是朝中一种管御制文集的官职,荣誉高而又清闲,一般老臣是求之不得的。但朱熹却上表辞说:“近按唐仲友,反为所诉,虽已罢其新任,而根究指挥尚未结绝,方籍藁以俟釜诛,岂敢遽恩荣以紊赏刑之典。”这显然是向皇帝提出质问。意思是说,既然你们不惩办唐仲友,那就是说我奏劾错了,应当等待处置,我怎敢反而接受这么高的恩荣呢?接着,王淮等又玩花招,故意把罢去唐仲友江西提刑的职务,改授给朱熹。朱熹愤然拒绝接受此官职,“即日解职东还,亟具辞免。”他非常不客气地指出,这种任命等于“蹊田夺牛”,“虽三尺童子,知其不可,臣愚何敢自安,愿得归耕故垄。”这实际上是对朝廷的一种抗议。为之,朱熹坚决请辞,回武夷山潜心讲学著述去了。 朱熹六次上奏按劾唐仲友,尽管罪证确凿,但最终结果朝廷只是收回了他的江西提刑任命,别无其它惩处。相反,朱熹本人却因按劾唐仲友而遭到王淮一伙的诬陷。虽然按劾唐仲友受到挫折,但朱熹不畏权势,敢于同恶性势力斗争到底的高贵品质,在南宋朝政腐败的当时,无疑是一种荡涤邪风的浩然正气,受到了正直人士的称颂。时太学中有人写诗道:“周公大圣犹遭谤,元晦真贤亦称讥。堪叹古今两陈贾,如何专把圣贤非。”后来,陆九渊也说:“朱元晦在浙东,大节殊伟,劾唐与正一事,尤快众人之心,百姓甚惜其去,虽士大夫议论中间不免纷纭,今其是非已渐明白。” 积极“正经界” 绍熙元年,朱熹受命出任闽南漳州知州。漳州向以民风淳厚著称,但后来由于教化不利,地方官吏行奸作恶,富豪巨室横行不法,以及经界不得推行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使古朴的民风荡然不存了。朱熹一到任,通过四处明查暗访,体察民情,决心先从更化习俗、惩治官吏腐败方面着手,来改变漳州的风俗。 首先,朱熹发布了《漳州晓谕词讼榜》,劝民息讼停争。对于官司狱讼,他一下子就判下民间讼争案件243道词状。为了防止懒官贪吏从中作奸,他特制了几个大橱放在厅堂,讼状到来,分类入橱,然后召集同官各分案件定夺。在大厅两边,设办案幕位,先各自拟判,到用餐时也只在郡厨用餐,食毕又进行各人的拟判,然后汇总,选取合理的判决。接着,颁礼教条令,禁落后风俗,“复先王礼义之教”。又首刊四经(《书》、《易本义》、《诗集传》、《春秋》)和四子书(《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竭力倡扬理学思想。漳州风俗,由此大变。 继之,朱熹把精力放在整顿吏治上。漳州一州四县的官员,不少是庸懒无能之辈,财赋狱讼全出于几个胥之手,使吏胥得以行奸残民、贪污贿赂成风。朱熹先是发布了《州县官牒》,下令各县的县丞、簿、尉必须赴长官厅,逐日聚厅议事。为防止猾吏不法行奸,朋比营私,他采取了对移法,即对分掌财赋肥缺、多年恣意侵吞财赋的猾吏,强行对换;对坐地勒索民财的州吏,给予撤换。漳浦县从事郎黄岌,有傲慢废职行为,不恤军民,他上表弹劾。龙岩县地僻山乡,无鱼盐之利,其民生理贫薄,作业辛苦,而历代官吏不究心体察和躬行教化,只知道多派人下乡骚扰,直至激发民变。朱熹立即书写了《龙岩县劝谕榜》,下令龙岩知县约束官吏,务宣教化,严守条法,不得象以前那样骚扰百姓。 紧接着,朱熹还根据朝廷令福建路监司“相度经界,条具闻奏”的公文,进行了盼望已久的“正经界”之事。他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为正经界作深入询访,基本摸清了本州诸县税籍不正、田税亏欠、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于是,向安抚转运提刑提举使司上状详陈六条,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正经界的看法。漳州的豪民猾吏,听到朱熹要推行经界法,霎时怨言四起。家在漳州龙溪的旁郡泉州太守颜师鲁,认为正经界会侵犯颜氏望族豪右富家的利益,也反对正经界。因此,朱熹又再催上一道《申诸司状》,痛陈拖延经界之害。在朱熹的一再催奏下,朝廷才下省札,让漳州先相度施行经界。朱熹一接到省札,就上了《条奏经界状》,就施行经界选择官吏、打量之法、图帐之法、均产之法、计产之法与废寺田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设想和意见。同时,朱熹不顾只漳州一地施行经界必然会陷于孤立,稍有失误便会遭受谤毁,乃至身败名裂的危险,毅然在《条奏经界状》呈上后,发布了一道《晓示经界差甲头榜》。他在朝廷只同意“相度”而并未正式允许施行经界的情况下,就自将经界之事公布于众了。 正当朱熹调兵遣将积极筹划,以便一鼓作气完成经界事宜时,朝廷上下反对经界的士大夫与漳州豪右,全部联合起来与朱熹抗拒,连参知政事王蔺也支持颜师鲁反对在漳州推行经界。最后,使得这一有利于政府和细民的改革措施,终因“豪家右族,倚势并兼者”的反对和阻挠破坏,未能实行。 甘于清贫俭朴的生活 朱熹一生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他自己曾说过,日常生活常常是“豆饭藜羮”。下面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 南宋间七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朱熹利用教学之余去探望成家不久的女儿。当他气喘吁吁赶到女儿家时,已近中午。女儿见父亲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专程赶20里山路来看望自己,心里十分高兴,可同时又感到为难,因为家贫,实在难做出一点象样的菜肴来款待父亲。于是,只好烧了一碗麦屑饭,泡了碗葱花汤。 女儿脸有难色、神情尴尬地端上葱汤麦饭,望着父亲苦笑了一下。朱熹十分了解女儿家的困境,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安慰女儿道:“这样的饭菜很不错嘛,吃来不仅喷香可口,可以充饥,而且还能滋补身体。” “父亲真会开玩笑。”女儿心里很不好受地说。 “这是真的。你知道,我从小贫困,就是现在也不富裕,常常和学生们在一起烧些豆饭藜羮吃,能吃上葱汤麦饭应当说是不错了。我上你这来时,路过前面的几个村庄,见有的人家烟囱还未冒烟呢。”朱熹一边吃一边说,并随口吟诗一首:“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在南宋小朝廷乐于偏安,上下花天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朱熹甘于简朴恬淡,时时以民温饱为念,的确十分难得。 (作者:陈爱中) 主要参考资料: 1、《宋史·道学三》 2、《宋史纪事本末》 3、《朱文公文集》
|